土壤污染,或千百年難除;進入人體,能代代相傳。為土壤重金屬污染“透視”,是地質調查工作的重要任務。記者近日從國土資源部、中國地質調查局獲悉,我國正建立涵蓋81個化學指標(含78種元素)的地球化學基準網:以1:20萬圖幅為基準網格單元,每一個網格都布設采樣點位,每個點位都采集一個深層土壤樣品和一個表層土壤樣品。深層樣品來自1米以下,基本代表未受人類污染的自然界地球化學背景;表層樣品來自地表25厘米以淺,是自然地質背景與人類活動污染的疊加。用表層含量減去深層含量,即得出重金屬元素“人類污染圖”。
作為國土資源大調查重要成果及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專項,全國多目標區(qū)域地球化學調查項目也已發(fā)現(xiàn)局部地區(qū)土壤污染嚴重。如長江中下游某些區(qū)域普遍存在鎘、汞、鉛、砷等異常。城市及其周邊普遍存在汞鉛異常,部分城市明顯存在放射性異常。湖泊有害元素富集,土壤酸化嚴重。研究證實,鎘、汞等重金屬元素與人類污染存在密切關系。重金屬元素在土壤表層明顯富集并與人口密集區(qū)、工礦業(yè)區(qū)存在密切相關性。與1994-1995年采樣相比,土壤重金屬污染分布面積顯著擴大并向東部人口密集區(qū)擴散。
地質學家指出,研究表明,我國土壤正出現(xiàn)越來越多本來沒有或微不足道的危險元素。土壤一旦被污染,通過自凈能力完全復原周期長達千年。為人類健康,必須持續(xù)加大對污染行為監(jiān)管和懲治力度。對已被污染土地,要把污染源搞清楚并加以切斷。土壤污染物不僅有重金屬,還有大量有機污染物。國土、地質、環(huán)境、水利等部門要通力合作為大地“排毒”。
[破題]
上海:污水污泥處理并舉
污水處理完后剩余的大量污泥,如何找到真正“減量化、資源化”的出路?記者從上海市水務部門和上海城投總公司獲悉,上海正在多渠道強化污泥處理力度。
亞洲最大污水處理廠——上海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每天的處理規(guī)模達到200萬噸,幾乎是上海全市污水處理量的三分之一。污水處理之后,還有一個處理難度更大的問題,就是與污水分離后的污染物(污泥)的處理處置。這里有8個高45米的蛋形消化池,采用厭氧消化工藝,日處理204噸污泥,實現(xiàn)資源的循環(huán)利用。上海另有兩個在建的大型污泥處理工程:一個是竹園污泥處理工程;另一個是石洞口污泥處理完善工程。
上海目前在探索的技術路線是,通過干化或焚燒進行減量;剩余的干泥或灰渣用于綠化、水泥摻和料等用途,或作為相對低熱值的燃料進入電廠,與發(fā)電用煤一起參與發(fā)電。
新疆:使用合格地膜可獲補貼
今年入春后,新疆開始忙于和殘存在土壤中的塑料薄膜“開戰(zhàn)”:3800萬元專項資金被用于回收廢舊地膜,農戶使用政府指定的合格地膜,就可獲得補貼。在這個中國最大的節(jié)水農業(yè)區(qū)域,治理農田“白色污染”邁出了堅實的一步。
有農業(yè)生態(tài)專家指出,“白色污染”已經超過了當?shù)剞r田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所能承受的上限,如不加快治理,農田生態(tài)將進一步惡化。從今年開始,新疆投入3800萬元實施農田廢舊地膜污染綜合治理項目,首批有12個縣市被納入試點范圍,在示范區(qū)嚴格使用標準,引導農民采用厚度0.01mm以上的地膜,禁止厚度小于0.008mm地膜的應用。同時通過以舊換新的形式,對農民回收殘膜和使用0.01mm以上厚度標準地膜進行補貼。